经济学人》杂志刚刚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涉华公司如今在中国做了些什么,它们今后打算在中国做什么,以及它们今后应该在中国做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跨国公司发现很难放手中国:公司应该撤资、脱钩还是加倍投入?
我喜欢《经济学人》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措辞正是我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律师们通常与客户讨论这些不同问题的方式。他们是否应该从中国撤资(我通常称之为 "减少中国足迹")?他们是否应该与中国完全脱钩?还是应该加倍努力,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简短的回答,也是我们经常给客户和在这里的律师最喜欢的回答:视情况而定。
但正如《经济学人》的文章所指出的,这确实取决于实际情况。
1.中国对外国公司越来越苛刻
文章一开始就谈到了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外国公司的境况有多么糟糕,而且大多数公司预计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毫不奇怪,这篇文章谈到了外交争执、消费者抵制、中国的零容忍政策和由此产生的封锁,以及最近中国工人的骚乱,所有这些都 "让这个国家变得不欢迎外国经理人"。令人惊讶的是,报告没有讨论外国公司面临的巨大风险,即中国致力于通过战争或封锁占领台湾。
2.从中国撤资
经济学家》的这篇文章随后讨论了苹果和孩之宝等公司如何将生产分散到越南和印度,"那里的工资较低,工作环境也不容易诱发偏头痛",以及 "孟加拉国和马来西亚对服装制造商的吸引力正在增加"。我们的国际制造业律师见证了企业从中国向这些国家转移,同时也向墨西哥、哥伦比亚、土耳其、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国转移。最困难的事情--也是阻止众多中小企业逃离中国的原因--是找出哪个国家对每个特定公司最有意义。
文章讨论了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如何在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多年后,于2019年将其80%的中国业务出售给一家中国本土零售商,以及Gap Brands如何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将其中国业务 "出售 "给一家本土电子商务公司。文章指出:"对于那些已经失去了国内竞争对手的优势,并且能够承受没有中国的日子的公司来说,趁业务还有点价值时放弃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们的律师事务所正看到一些公司寻求现在就出售其中国业务,以避免出现类似俄罗斯的情况,即不得不在日后以火热的价格出售其中国业务。
3.加倍重视中国
但正如《经济学人》的文章所指出的,对许多公司来说,"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廉价产品的地方",它还是一个销售产品的巨大市场。这篇文章指出,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也从我们自己的客户(文章中提到了其中一些)那里了解到,对于外国公司来说,向中国销售的可行性/盈利性/重要性确实是千差万别的。 文章还提到,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不断恶化,寻求从中国获利的 "不幸的一部分 "公司已经或有可能 "陷入地缘政治的交火中"。文章还指出,即使是那些 "在所谓的战略领域之外开展业务的公司",也在为 "无法进入中国的世界 "制定应急计划。
文章还报道了外国公司面临的问题:(1)"来自本土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2)外国品牌 "正在失去其知名度";(3)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本土品牌。文章没有讨论外国公司在中国如何难以找到愿意为其工作的优秀人才,也没有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某些行业日益歧视外国公司。
尽管中国存在风险,但仍有外国公司选择加倍投资中国:
德国工业集团西门子最近透露,该公司老板罗兰-布施(Roland Busch)表示,为了 "击败本土冠军",该公司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并将很大一部分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10 月 13 日,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 24 亿欧元(25 亿美元),与中国公司地平线机器人公司(Horizon Robotics)成立一家自动驾驶合资企业。
我曾与许多医疗产品公司合作过,他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技术比中国的任何技术都要好,而且增加在中国的业务会增加他们在中国的销售额。当然,这些公司也意识到,如果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面临类似俄罗斯的制裁,它们将面临失去一切或几乎失去一切的风险。请参阅 "为什么现在是加倍努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好时机"一文,我们在该文中深入阐述了加倍努力在中国开展业务对哪些公司可能有意义。
4.与中国脱钩
几个月前,在《外国企业希望撤出中国。洛杉矶时报》援引我的话说,我们所有的客户都希望停止在中国生产:
"Harris Sliwoski 律师事务所为美国公司提供海外业务咨询,该事务所创始人丹-哈里斯(Dan Harris)说:"我们的每一位客户都希望停止在中国生产,而人们却说'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他说:"有一百万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没那么容易"。
我希望我告诉《洛杉矶时报》的内容能更具体一些,因为我们从中国赚钱的客户(相对于那些只在中国生产的客户)并不那么觊觎完全离开中国。但是,几乎所有在中国生产产品或其产品在中国生产出口的公司都希望离开中国,这是事实。同样,这样做的复杂程度和成本也高得惊人。从名副其实的 "大杂烩"中进行选择时,也很难找到和选择合适的工厂和国家。
在 COVID 几年前,我们有一个客户将其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多年来,他们一直告诉我们他们非常喜欢越南。他们告诉我们,越南的一切都比中国好。然后有一天,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将搬回中国。不用说,我们都惊呆了,但他们的理由是合理的。虽然他们已经把生产基地搬到了越南,但他们仍然从中国获得许多零部件,而且经常会因为最后一分钟的产品变更或库存不足而在最后一刻需要从中国获得各种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从越南空运零部件,这导致他们的成本增加,进而损害了他们的竞争力。我们也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已将生产转移到拉丁美洲的客户身上,不过我和我们在那里的客户都相信,这些问题实际上只是 "磨合期的阵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将会消失。
经济学人》这篇文章对脱钩的定义与我大相径庭。我将 "脱钩 "定义为与中国完全断绝关系,而这篇文章将其定义为 "完全本土化"。关于脱钩,《经济学人》引用了百胜餐饮集团(Yum!百胜餐饮集团、麦当劳和 "汽车制造商 "等已经离开中国,但在中国保持着强大地位的企业。我认为,《经济学人》所指的是一些公司关闭其在中国的实体,并通过将其品牌或技术授权给一家中国公司,或者甚至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生产,但利用一家中国公司作为其产品在中国的分销商,来减少其在中国的足迹。
正如我所说,我把这种做法称为 "减少在中国的足迹",我们公司向许多客户推荐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保持(甚至增加)在华产品,同时降低在华风险的理想组合。请参阅 "中国经济放缓与您的业务",我们将深入探讨减少在华足迹的好处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
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