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商业环境?

中国当前的商业环境:问题解答

作为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知名企业的董事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监管机构和记者问到一些问题。以下是我们最近收到的一些有关中国的问题。

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个人和公司面临的威胁程度如何,尤其是被逮捕和扣押的风险?

自今年年初凯威资本突袭和贝恩公司调查以来,我们没有看到中国国内的威胁程度有明显上升。请记住,逮捕与临时拘留和非正式讯问不同,后者可能也确实发生过,但没有任何正式指控。这些都是中国当地执法部门为了调查潜在的不法行为,或者仅仅是为了恐吓那些被临时拘留审问的人。在中国商界,包括在国外经商的中国公民中,这种情况被视为正常现象。

中国的《反间谍法》对商业环境有何影响?

中国的《反间谍法》实质上是对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中有关国家安全保护伞范围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编码。在《反间谍法》通过之前,几乎每部中国法律都包含(现在仍然包含)对任何可能被视为对中国公共安全或国家安全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进行执法的条款。你可以把公共安全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需要维持国内和平的快捷方式,而国家安全则是指中国共产党认为属于中国主权利益范围内的任何事情。这延续了中国依法治国而非法治国家的趋势。

该法对国家机密的定义过于宽泛,增加了外国公司的风险,尤其是那些经常处理中国政府认为敏感信息的科技、电信、化工和运输等行业的公司。违法行为可导致长达 10 年的监禁。

还有哪些因素与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个人和公司相关?

中国的整体经济动荡继续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并形成了一种需要将中共以外的替罪羊作为目标的商业环境。这种指责往往从国家层面开始,然后蔓延到被列入黑名单的国家的企业和品牌,最终影响到中国的员工。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都是此类行为的常见目标。

消费者抵制导致外国企业在华销售额下降的情况并不少见。公司和外籍员工都可能成为与本国外交挂钩的替罪羊。

与前几年相比,外国公司是否更加关注在中国开展业务?

今年,我们没有看到外国公司的担忧大幅上升,但我们看到外国公司的担忧在持续增长。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经营方式,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长达数年的思想成熟过程。

最近,我们的许多客户都在咨询如何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风险,以及如何确保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关系。对许多企业来说,以前那种假定中国经济增长曲线将始终保持积极态势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已不再现实。我们不再是 2000 年代初的企业了。企业开始认真对待知识产权的注册和保护,许多企业正在寻求解除不履行合同或有风险的合资企业,转而建立更加公平的许可和分销商关系。

哪些因素会增加外国个人或公司成为目标的可能性?

成为众矢之的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大部分都已由中国共产党向关注者公开发布。中国制造 2025 的重点行业和技术并没有改变,任何与这些行业有关的人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与那些来自中立或友好国家的人相比,那些与中国认为有问题的国家和政权有关联的人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任何在中国有任何正式纪律处分或法律纠纷历史的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考虑到自己未来在中国遇到问题的高风险。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和其他被认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工作的外国公民,应意识到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个人风险的增加。

欲了解如何成为中国的主要目标,请参阅《中国出境禁令》:你可以随时退房,但永远不能离开

遵守中国法律真的能降低成为目标的风险吗?

是的,只要任何执法行动仅与个人行为有关。一个在中国没有负面记录的人,只要当时没有宏观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紧张局势加剧,只要不属于任何高风险类别,前往中国出差就不会有问题。不幸的是,婴幼儿产品公司的高管和科技公司的高管面临的风险大不相同。此外,我们以前写过文章(见此处),如果该人的公司与一家关系良好的中国公司存在任何实际或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那么即使他们在中国遵守了法律,也会面临更高的风险。

关于在中国成功开展业务,企业有哪些常见问题?

许多公司仍在质疑前往中国或至少与中国同行进行面对面讨论的重要性。传统上,那些希望在整个业务关系中享受红地毯待遇的公司需要通过前往中国来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科维德事件后,我看到客户通过在本国或中立国的展会上与中国合作伙伴会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由于前往中国的风险、成本甚至耗时都在增加,前往中国的公司越来越少,而中国也在做出调整。我们为数不多的坚持回国发展的客户告诉我们,在其他公司很少回国发展的情况下,回国发展的价值已经增加。

我看到,与过去几年相比,企业开始更加重视知识产权注册和合同保护。我认为,这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成熟过程的一部分。

公司如何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在尽职调查方面?

在中国进行尽职调查向来困难重重,这已成为潜在收购方的一大痛点(见此处此处)。中国共产党不希望负面信息流出中国。我们的尽职调查团队经常从远处完成非常重要的尽职调查,他们获得一整套合同和相关文件,并将这些文件与财务和银行记录进行比较,同时在中国互联网上搜索有用的官方和非官方记录。中国越来越多地试图阻止这种做法,但我们一直都能找到绕过这些尝试的方法。

在中国当地建立联系有时仍然非常重要。仍有一些历史悠久、业绩优良的公司可以提供工厂和其他设施的实时视频尽职调查。他们继续提供这种服务,将承担极大的风险。

公司何时应该完全撤出中国?

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降低风险的意义各不相同。根据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和机遇,风险缓解应始终纳入讨论范围。随着中国经济的衰退,仍然存在巨大的机遇,即使这些机遇可能只有几年而不是几十年的跑道。但是,除非一家公司的风险极高,如半导体和其他高科技,如《中国制造 2025》,否则我认为仅仅因为中国的风险而撤出中国通常过于极端,任何此类行动之前都应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

除了完全撤出中国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哪些其他方式重组其在华业务,以加强尽职调查并为自己的成功做好准备?

企业应不断寻找高素质的人才和商业伙伴。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家是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人,因为他们必须在僵化的中国商业环境内外进行建设。他们务实,几乎到了极致,但他们学会了在别人失败的地方茁壮成长。

尽职调查应成为外国公司持续关注的重点。每份合同都应包含强有力的报告条款,并与对违规行为的具体处罚挂钩。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紧缩政策为那些风险偏好较高的公司提供了一些最好的经济机遇。在这方面,习主席坚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且在他掌舵的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如此。

总结

中国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对于外国实体来说,驾驭中国的商业环境是一项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逮捕和扣押等直接威胁没有明显增加,但与中国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经济条件和地缘政治关系相关的潜在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为谨慎起见,企业必须保持警惕,遵守中国法律,特别是与国家安全利益相关的法律,并重视尽职调查,避免成为意外目标。向更稳健的知识产权注册、合资企业的谨慎重组和坚持不懈的尽职调查转变,反映了企业对在中国取得长期成功的看法日趋成熟。企业在应对这些动态变化时,关键是要保持灵活性,建立稳固、直接的关系,并保持信息灵通,以便在利用中国市场不断提供的潜在回报的同时,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