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双重流通政策和美国的回应

在中国规划习近平执政的下一个十年时,经济规划是重中之重。习近平对这十年的核心政策是他的新概念 "双循环"。这一概念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既依靠国内经济发展,又依靠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尽管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对双循环概念进行了大量讨论,但习近平本人并未对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如何运作做出任何详细说明。

既然习近平不说,那我就说吧。

1.中国的双循环概念

双循环政策旨在解决中国发展模式的根本弱点。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依赖出口带动增长。但出口导向型增长最终会黔驴技穷,导致中等收入陷阱。另请参阅《中国、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与 "中等收入陷阱"》。标准的论点是,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任何国家都必须发展由国内消费驱动的国内经济。胡锦涛时代的中国政策制定者接受了这一论点,试图促进中国的国内消费经济,同时让中国摆脱对出口的依赖以及对外国技术和资本的依赖。这些政策都失败了,中国仍然处于相同的地位,对外依存度不变。

习近平及其顾问意识到了失败。他们也意识到失败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双循环概念被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主导型增长。在这一政策下,国内市场将得到发展,但不是为了让中国消费者受益。相反,国内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制造商能够提升技术水平。届时,中国将像现在主导低技术制造业一样,在数字高科技经济领域主导世界。但是,习近平深知,双循环模式需要外部世界的合作。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曾一度认为,中国可以完全通过国内消费、国内资本化和国内研发取得成功,但习近平的团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双循环政策作为唯一现实的选择被推向市场。

 

2.中国双循环政策的三个阶段

那么,双重流通政策是如何运作的呢?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去掉一个,政策就失败了。

第一阶段:促进高新技术向中国转移和资本向中国转移。在技术方面,这是商务部 2010 年宣布的技术政策的延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关于商务部对该政策的官方意见,见《关于⿎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这些术语必须理解为 "具有中国特色"。引进不是指 "购买 "或 "许可",而是指无偿获得技术或向外国开发商作出承诺。它指的是网络盗窃、强制技术转让、窃取商业机密、违反许可协议、违反购买协议以及在外国大学或研究中心学习。其他术语将在下文第二阶段解释。

利用外资打倒洋人是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一贯政策。在中国,利用这一政策打击外国人对中国的扼杀是众所周知的。李玲玲在 2010 年发表的《列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一文中对注资政策及其在共产主义国家合理性进行了清晰的描述。

第二阶段:在密不透风的中国市场内将 "引进 "技术商业化和军事化。拜登-特朗普大选结束后,江金权(Jiang Jinquan)在中国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中国国内市场在双重流通政策中的作用。金先生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新任主任,这篇文章在中国被解读为专门针对美国旨在阻止中国和平崛起的计划。See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金先生澄清说,中国国内市场的作用不是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物质利益。相反,中国国内市场是中国未来发展成为高科技强国最关键的基础:中国必须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给自足和军事强大。

自给自足:技术在密闭的中国经济中实现商业化。这是由党领导的经济,完全统一在党的领导之下:公私融合。在这一体系下,不允许任何外国参与或干预,也不允许任何外国参与或干预。强大:在军民融合的体制下,技术军事化。金指出,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商业化进程是中国的力量源泉,而商业化进程则是中国军方的研发中心。

关键在于,习近平和他的团队认识到,真正的创新对中国毫无益处。首先,中国的目标非常短期,真正的创新需要太多时间。其次,事实证明,在党管体制下,创新很少发生。另一方面,在党管体制下,商业化和军事化的效果非常好。因此,"消化、吸收、创新 "现在就意味着:"商业化和军事化"。

第三阶段:在商业方面,将商业化产品卖回给创造技术的人。这些产品虽然低劣,但价格却比国内版本便宜得多。然后,中国主导产品市场,迫使国内创新者要么破产,要么进行新一轮创新。销售赚取的外汇则为中国的体制提供了资金支持,只有中国才能从这一过程中获益。在军事方面,中国将利用先进武器投射中国力量,恐吓外国创新者。然后,外国创新者要么被迫屈服于中国的要求,要么被迫增加军事投资,而且这种投资可能会削弱军事力量,既包括国防开支,也包括对更先进技术的持续研发开支:军备竞赛。

考虑一下这种循环对中国的益处。无论是商业技术还是军事技术,这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一体系迫使外国公司和外国军队不断创新。创新产生的技术被引入中国。新引进的技术又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和军事化,如此循环往复。收益归中国,成本则由外国人承担。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循环:收益全部归中国,而成本全部转嫁到中国之外。因此,这是一种双重的寄生关系。中国是寄生虫,先进的外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等)是寄主。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杀死寄主的情况下管理这一过程。

中国的双轨流通体制只有在外国东道主的合作下才能生存。反之,只有外国东道主拒绝合作,双轨流通体制才能失败。这意味着:a) 不转让技术;b) 不注入资金;c) 不容忍中国市场的封闭;d) 不购买采用 "引进 "技术的中国商品。

3.西方如何应对中国的双轨制?

但很明显,无论是美国科技行业还是美国政府,都没有兴趣关闭中国的双向流通系统。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就中美战略而言,请注意并非所有寄生关系都是负面的。在自然界中,许多寄生关系的发展方式都能让寄主和寄生者互惠互利。在美国商业/科技界,与中国发展互利寄生关系的可能性已变得极具吸引力。例如,美国商会认为,与中国脱钩的成本太高。当然,商会很清楚双重流通政策的成本,所以它未明说的论点一定是,商会相信中国的寄生行为可以通过一种美国作为东道主实际受益的方式来管理。见 Rhodium Group/U.S. Chamber of Commerce,Understanding US-China Decoupling:宏观趋势与行业影响

同样,中国战略集团--主要由美国最大的高科技公司组成--主张在技术问题上与中国采取不对称竞争政策。见《不对称竞争:A Strategy for China & Technology Actionable Insights for American Leadership》。不对称竞争的关键要素是:a) 不对中国采取直接行动,这样苹果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就能继续赚取短期利润;b) 在美国投资技术研发,这样美国的创新能力就会超过中国;c) 这种创新研发的资金不是来自向中国销售所赚取的利润,而是通过美国政府的资助。

从表面上看,这项 "政策 "对打击寄生的双循环系统毫无帮助。该计划产生的新技术将直接流回中国。购买中国技术产品和继续为中国科技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将为中国将这些新技术商业化提供资金支持,而美国公司和纳税人将承担新技术的开发成本。此外,遏制高科技解放军所需的国防开支也将由美国纳税人承担。

这不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而是向中国的双重流通体系屈服。但中国战略集团不可能只是打算屈服。尽管中国战略集团没有提出论据,但其非对称政策的唯一合理依据就是相信这一政策将导致与中国建立有益的寄生关系。简而言之,它是这样运作的。双重流通政策迫使美国公司不断创新。中国威胁 "将促使美国政府管理和资助美国国内的创新。这样一来,从事研发工作的美国公司就可以搭便车了。这样,与中国的寄生关系就转变成了一种实际上对东道主有利的制度,只要东道主被定义为美国最大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