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国有关的法治
涉外法治(foreign-related rule of law)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流行语,在中国的政策圈内广为流传,甚至习近平本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与中国官方创造的其他语言一样,这个词有点含糊不清。其核心是,这一举措旨在使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在中国经营的外国企业更容易使用和预测。希望这反过来能促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复杂性。
习近平的愿景加强中国面向国际的法律体系
习近平强调了加强涉外法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建设强大中国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一步。鉴于来自最高层的信号,法律界一直在全力以赴。最高人民法院(SPC)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权衡,法学院也受其启发举办了模拟法庭竞赛。
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民事纠纷适用外国法的司法解释,这是自 2012 年以来的首次。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五个涉及外国法律要素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事实被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是中国法院审理的最常见涉外纠纷的代表,为下级法院在中国法律体系内适用外国法律提供了指导,有助于促进司法决策的一致性。
外国法律在中国法院的适用
典型案例涉及特拉华州、英格兰和威尔士、墨西哥、塔吉克斯坦和香港法律。在第一个案例中,上海法院必须考虑投资者是否已成为特拉华州一家公司的股东或董事。根据特拉华州法律,上海法院判定该投资者事实上已成为董事和股东。
除上述司法解释外,最高人民法院还于 2023 年发布了关于中国法院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司法解释。随后又发布了典型案例。
今年早些时候,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有关仲裁审查的典型案例,其中一个案例中,与上述特拉华州案件相同的上海法院维持了要求外国仲裁机构在中国进行仲裁的仲裁协议。对涉外法治的关注也导致了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在中国执行美国判决:你需要知道的一书中所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有可能使外国判决在中国更容易、更频繁地得到执行。
通过这些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中国正在表明其致力于为外国实体提供一个更可预测的法律环境--此举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对公平性的担忧,并鼓励外商继续投资。
中国外商投资的未来之路
长期以来,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法律环境错综复杂。虽然中国广阔的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担忧却一直存在。近岸外包(将生产活动从中国转移出去)等现象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人们认为外国企业在中国无法获得公平待遇。
随着中国在涉外法治的旗帜下引入这些法律改革,外国企业可能会将此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中国正变得更加欢迎国际投资,对国际投资的可预测性也更高。法律体系与国际标准更加接轨的前景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中国经营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增加外国直接投资。
虽然这些改革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外国投资者必须保持警惕,因为真正的考验在于改革的实施。只有时间才能揭示这些改革是否能带来必要的实质性转变,帮助外国企业在中国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