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标 "使用 "导航:您的必备指南

中国商标 "使用 "导航:您的必备指南

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基石:理解商标的 "使用

在中国学习商标法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在理解什么是合法的商标 "使用 "方面。本指南将帮助您了解中国法律中商标使用的关键方面。它提供了可操作的见解,帮助你避免代价高昂的错误,确保你的商标具有可执行性、可防御性和价值。

先申报与先使用:中国的细微差别

中国实行申请在先制度,这意味着最先注册商标的实体将获得商标专用权,即使另一方最先使用该商标。这种制度与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先使用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在先使用商标的一方通常拥有商标权。虽然注册至关重要,但这只是第一步。要保持可强制执行的权利,持续使用商标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您在中国注册了商标但没有使用,竞争对手可能会质疑您的注册,并有可能赢得您的商标权。因此,持续、有据可查的商标使用对于维护您的专有权至关重要。

法律框架:商标使用的定义

中国的商标使用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四十八条界定。这一法律框架是评估市场上商标活动真实性的基础。中国法律承认可以使用商标的商业接触点多种多样,从产品包装和广告到提供的服务。这种多样性确保了商标不仅被用作来源标识,还被用作品牌整体市场战略的关键工具。

该法还反映了中国不断变化的经济格局,数字平台和国际商业惯例日益影响着商业活动。

怎样才算商标使用

您的商标要在中国被视为合法 "使用",必须符合某些核心标准。这些标准可确保商标实现其主要功能:将一方的商品和服务与另一方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并便于消费者识别。

1.商业用途要求

商标的使用必须始终是商业性的,不能用于装饰、教育或纯粹的内部目的。您的商标应在广告、发票、产品包装或服务合同中使用,这样才符合要求。仅仅将商标印在内部文件或在非商业活动中分发的小册子上一般不符合法律标准。

何为商业用途

  • 显示商标产品销售情况的销售记录。
  • 商标与所提供服务相关的服务合同。
  • 宣传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材料。

什么(一般)不符合条件

  • 内部备忘录或产品原型。
  • 非商业活动(如会议)的宣传材料。

2.公共用途和市场存在

您的商标必须对公众可见,特别是对潜在消费者可见。私人的幕后活动(如内部备忘录或公司文件)本身并不符合要求。商标必须出现在面向公众的材料中,如产品包装、销售点标牌、网站和服务相关文件。

这一要求反映了商标法的核心宗旨: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识别和区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来源。

3.领土要求

要在中国有效,商标必须在中国境内使用。即使您的品牌全球知名,该商标也必须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中国本身才能受到中国商标法的保护。这同样适用于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在线和数字使用。

请注意,就商标而言,中国 不包括不包括香港或澳门。此外,如果您仅通过阿里巴巴或 JD.com 等网络平台在中国开展业务,则必须确保在这些平台上突出使用您的商标,以维护您的权利。

使用商标的不同方式

在现代市场中,商标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实体商品。中国法律承认各种形式的商标使用,尤其是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

1.在产品和包装上使用

将商标置于产品、标签、包装或宣传插页上是一种明显的可接受使用形式。中国法院不仅评估商标放置的位置,还评估其可见度和显著性。它是在正面和中心,还是埋没在背景中?如果商标很难被发现,就可能不符合法律要求。

2.与服务有关的使用

对于服务商标(如餐馆、酒店或咨询公司使用的商标),该商标必须在服务场所可见、员工佩戴(如制服上)或包含在与服务相关的文件中。此外,显示商标的在线服务界面或应用程序也是可接受的使用方式。

3.广告和促销用途

如果商标被用于广告(无论是平面媒体、数字媒体还是社交媒体)、宣传材料或赞助内容中,只要与商业活动有关,就属于合法使用。无论是广告活动还是数字影响者合作,关键因素都是商标与销售或服务有关。

4.展览和贸易展用途

在展会、行业博览会或公共活动中展示商标也属于有效使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尤其欢迎这种形式的使用,因为展会是市场进入、产品推广和品牌认知的关键场所。

案例举例: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电子公司提交了其在广交会上的展位照片,展示了宣传册和签名的参观者记录,从而成功避免了被取消非使用权。

数字和电子商务考虑因素

随着电子商务和数字营销的兴起,中国不得不调整其商标法,以反映在线商务的现实。

1.在线市场的使用

在 JD.com 或淘宝等平台上使用商标也算,但前提是必须有真正的商业活动。法院会审查你的销售量、你在网上活跃的时间、客户评价以及你在网上存在的商业实质。

2.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

在微信或微博等平台上发布的帖子,只要有潜在的商业意图,就有可能被视为商标使用。例如,如果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宣传了产品或服务并导致了实际销售,则很可能被视为商标使用。

3.域名和数字资产

将商标作为域名的一部分或在网站或应用程序等数字资产上使用,可以支持商标使用索赔,但一般来说,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销售记录、截图和数字互动证据(如客户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补充。

证据要求和文件

在中国证明商标使用时,适当的文件至关重要。以下证据形式可帮助证明您的使用主张:

1.可接受的证据类型

CNIPA 接受以下内容:

  • 显示所售商品或服务商标的发票和销售记录
  • 已签署的服务合同或许可协议。
  • 包装和其他品牌材料的照片
  • 广告材料(数字广告、印刷广告、宣传册)。
  • 显示商标使用情况的电子商务列表或在线活动截图(可能时应包括日期戳记和 URL)。

2.文件标准

证据必须是可信的、当时的、足够详细的。例如,销售记录应与声称的使用日期相符。如果需要,外国文件必须经过翻译和公证。

3.第三方证据

独立第三方(如分销商、零售商或客户)的声明可以为你的案例提供支持,尤其是在你自己的文件有限的情况下。

不使用注销程序

在中国,商标法最关键的方面之一是抵御不使用撤销诉讼。

1.三年规则

如果您的商标连续三年未使用,竞争对手或第三方可以提出不使用撤销申请。时间从注册日期开始计算,商标注册人有责任证明商标已被使用。

但近年来,CNIPA 收紧了受理此类撤销申请的程序标准。在许多情况下,CNIPA 越来越多地要求申请人提交已进行初步调查的证据,如在线搜索、商店访问或向经销商查询,以合理确定商标是否已被使用。缺乏这种初步调查的申请可能会被直接驳回。

尽管如此,一旦有效的撤销诉讼被接受,只要符合中国商业使用的法律标准,即使是有限或零星地使用商标,也足以维持注册。

案例举例:一家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因竞争对手成功证明其三年未使用该商标而失去了在中国的商标注册。

2.防御策略

要避免被取消未使用权,需要提供大量使用证据,最好能涵盖整个三年期。保存有日期、可核查的记录是关键。此外,被许可人对商标的使用也可以计算在内,只要有适当的记录。

3.例外和特殊情况

某些例外情况也适用,如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或进入市场的准备工作(如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例如,COVID-19 大流行造成了广泛的混乱,影响了商标使用评估。

比较分析:使用与注册

在中国,了解使用和注册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1.首次申报系统的影响

在中国,注册商标至关重要,但如果没有使用,你的权利就会受到损害。如果不能证明真正的商业使用,仅仅注册商标并不能为您提供保护。

2.驰名商标考虑因素

驰名商标在中国受到特殊保护。但是,要确立 "驰名 "商标的地位,需要使用和市场认可的有力书面证据。在国外使用可能会有所帮助,但不能取代在中国国内直接曝光的需要。

特定行业的考虑因素

不同行业的商标使用情况往往不同:

1.制造业和出口型企业

对于在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制造商而言,如果品牌所有者在中国控制生产并从事实质性商业活动,则仍可将使用计算在内。

案例举例:一家德国电子公司通过在出口设备旁展示中文手册和装运文件,证明其参与了当地市场,从而保持了注册资格。

2.服务业和数字企业

对于服务行业(如 SaaS、教育门户网站或数字服务)来说,展示客户参与、支付记录和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平台品牌至关重要。

3.特许经营和特许权

加盟商或被许可人对商标的使用,只要有据可查,并受到商标持有人的监督,就可以算作商标使用。许可协议必须符合中国商业标准,并在中国知识产权局备案。

近期发展与趋势

中国的商标法发展迅速,反映了司法和监管方面的变化:

1.司法演变

中国法院在确保符合使用标准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承认现代商业现实,包括数字商业和国际商业。

2.监管更新

CNIPA 发布了关于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活动可接受证据的最新指南。这些指南明确了数字平台如何证明商业活动。

3.国际协调努力

中国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商标协定,鼓励各司法管辖区保持一致,促进对跨国品牌的更大保护。

对中国商标持有人的战略建议

在中国,商标持有人必须积极记录其使用情况,并保持强大的知识产权组合。以下是帮助保护品牌的战略建议:

1.主动使用文件

创建定期记录使用情况的流程,包括

  • 销售发票、收据和合同。
  • 广告活动和数字广告。
  • 产品图片、包装样本和贸易展材料。
  • 数字资产(截图、电子商务列表、社交媒体帖子)。

2.投资组合管理考虑因素

定期审核商标组合。对使用、许可或放弃哪些商标要有战略眼光。保留未使用的商标可能代价高昂。

3.跨境战略整合

确保您的全球商标战略符合中国的独特规则。与当地法律顾问协调,确保在这一动态市场中合规。

总结:下一步

在中国,商标权并非仅靠注册就能获得,还需要真实、有据可查的使用。如果您在中国拥有商标或计划扩张,不要等到为时已晚。现在就审核您的商标并记录您的使用情况,以确保您的权利受到保护。

更多信息

知识产权(IP)